
經痛怎麼辦,中醫調理全攻略
在月經前或月經期間,經痛是許多人最常見的煩惱。經痛的症狀包括下腹部劇烈疼痛、下腹擠壓感、臀部痛、下背痛、大腿內側痛,嚴重甚至合併胃不適、嘔吐、腹瀉。
經痛原因分類
經痛分成兩類,第一種是原發性經痛,是由於經期子宮內膜脫落,釋放前列腺素,而引發子宮劇烈收縮,子宮缺血與子宮疼痛。
第二種續發性經痛,原因是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子宮肌腺症、子宮肌瘤、骨盆腔發炎、子宮頸狹窄...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導致。
還有一些危險因子如初經年齡較早、經期較長、體重過重、抽煙、喝酒,研究證實會增加經痛發生及嚴重程度。
常見證型
1 氣滯血瘀型經痛:
常見情緒緊張影響,肝氣鬱結,血行不利,可見經前或經行下腹脹痛,乳房、胸脅脹痛,經量少而不暢,經色暗,有瘀血塊。
中醫治療會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的中藥如血府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治療。
2 寒濕凝滯型經痛:
經期飲食生冷或淋雨、涉水導致,寒濕在胞宮,經血下行不通暢,表現為下腹部冷痛腰酸、熱敷舒緩、經量少而色淡,有時有血塊。
中醫治療會溫經散寒、除濕,使用溫經湯、艾附暖宮丸等加上白朮、茯苓。
3 氣血兩虛型經痛:
久病或體質虛,氣血不足,經血運行無力,症狀為下腹痛、且有下墜感、按之舒緩,經血色淡質稀,面色蒼白。
中醫治療以補氣養血,調養胞宮的中藥,如八珍湯、歸脾湯為主。
穴位養生
1 合谷穴:位於雙手拇指與食指間虎口處,可調整氣血,緩解疼痛。
2 關元穴:位於人體正中線,肚臍下三寸,能補益腎氣,溫暖胞宮。
3 血海穴:位於大腿內側,膝蓋髕骨上兩寸,可調暢血行,經血通暢。
4 三陰交穴:位於小腿內側,內踝上三寸,可調經血,通氣滯。
5 太衝穴:位於足背一二指中間凹陷處,從指縫往上至盡頭,可疏肝氣解鬱氣,調暢氣血。
養生茶飲
1 當歸山楂陳皮茶,取當歸3克,山楂3克,陳皮5克,加入500cc滾燙熱水中,悶30分鐘。可以活血行氣、調經止痛,適合氣滯血瘀型經痛患者。
2 茯苓薏仁薑茶,取茯苓15克,薏苡仁30克,生薑5片,加入1000cc水中,煮一小時成400cc茶湯即可飲用。可健脾利濕、祛寒溫中,適合寒濕凝滯型經痛患者。
3 桂圓紅棗茶,取紅棗5顆,桂圓5克,加入500cc水中,熬煮30分鐘。服用後可以補血安神、健脾益氣,適合氣血兩虛型經痛患者。
生活型態調整
當經痛發生時,可以熱水袋熱敷下腹,放鬆子宮肌肉,增加血流量,緩解疼痛。
瑜珈或散步等輕微運動會釋放內啡肽內生性止痛物質,也可協助放鬆肌肉,減輕疼痛。
飲食注意
喝水補充足夠水分,多吃抗發炎食物如蔬菜、水果、深海魚,並減少咖啡因攝取。
有經痛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進行詳細診斷施治,擬定治療計畫,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,讓經痛不再成為困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