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治病、保健養生講究天人相應。

中醫認為人的生命因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出現變化,節氣與四時的更替對人體影響最大,而一陰生”的夏至和“一陽生”的冬至這“二至”是最被中醫人重視的兩個節氣。
夏至,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,是盛夏的起點。雖然還沒有到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,但離“入伏”也不遠了。氣溫高、濕度大、不時出現雷陣雨,是夏至後的天氣特點。

1.預防中暑🥵
夏至是陽氣最旺,陰氣開始生長的時節。這時的養生保健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,注意保護陽氣。中醫認為“#暑易傷氣”,此時要避免日曬,預防中暑。由於夏至炎熱,人們出汗較多,汗孔張大,容易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,且夏至伏陰在內,所以乘涼、喝冷飲、吹冷氣都要適當,進行身體鍛煉也需選在早晨或傍晚進行,而且不宜太過劇烈。

 

2.飲食調養、吃苦當吃補💪
”多食苦味,補心養陰”
”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用醫生開藥方”
夏至陽氣盛,人體的能量消耗快,容易吃不好、睡不沈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苦夏”。天氣炎熱,人們喜歡貪涼飲冷,消化功能相對減弱,此時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,要多吃五穀雜糧,可以養胃,不可過食熱性食物,以免助熱;不可過食冷食,以免損傷脾胃;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,以免化熱生風。適當補充瘦肉、魚類、蛋類。另外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、清涼解暑、促進食欲等作用,盛夏為火,火屬心,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,如苦瓜、香菜等以助心氣。

 

3.晚睡早起、午睡小憩💤
夏至起居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,可比秋冬季晚睡一些,但要堅持早起,至少保持每天有7~8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。午睡是夏季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,既能補償夜間睡眠的不足,又能順應人體生理特點的養護需要。午睡時間不宜過長,一般以15-30分鐘為宜。需要注意的是,夏天無論多熱,都不可以袒露在外,可在腹部蓋上毛巾被,以免受寒。

 

4.夏至養生膳食推薦
✅三仁粥:杏仁5克(宣肺)、白蔻仁3克(化濕)、薏苡仁15克(健脾),與粳米同煮,每周2-3次,適合舌苔厚膩者。
✅冬瓜薏米排骨湯:冬瓜200克(連皮)、薏米30克、排骨200克,煮湯調味,可清熱利濕。
5.穴位💆按摩:利濕排濁
✅陰陵泉(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):每日按揉3分鐘,健脾利濕,緩解下肢水腫。
✅豐隆穴(小腿外側,外踝尖上8寸):按揉至酸脹感,化痰祛濕,適合痰多、體型偏胖者。
✅承山穴(小腿後面正中):可按摩或熱敷、艾灸,祛除寒濕,緩解疲勞。

 

6.冬病夏治起跑🏃
根據中醫"春夏養陽"的理論,夏天是治療秋冬病症的有效時機。一些因陽氣虛弱而在秋冬季節發作的疾病如慢性氣管炎、哮喘等,可在三伏天十用中藥貼敷,或用艾灸溫壯陽氣,是冬病夏治的有效方法。
中醫養生強調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,很多患者會盲目的自行進補,但單純補陽非常容易上火,造成口腔潰瘍、大便乾結、滿臉痘瘡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切忌盲目補陽,一定要聽取專業醫師的意見。
夏季炎熱,人們喜冷飲,飲食太過則易傷陽,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,又要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;夏夜納涼,當避濕露,適當蓋覆,以避寒濕。如需瞭解更多夏季保健知識,趕緊找中醫師問診喔!